坐落在印度尼西亚日惹的婆罗浮屠,是世界七大建筑奇迹之一。今年初,我有幸游历了这一佛教圣地。
婆罗浮屠是世界上最大的实心佛塔。它类似曼荼罗的金字塔,建造在一个边长123米的正方形台基之上,高达42米。塔身全部用灰黑色的石块垒砌,石块之间无任何黏着物,整个体积约5.5万立方米,其规模之宏大令人叹为观止。
婆罗浮屠共有10层,梯形结构,四面均有通向顶端的阶梯。每一层平台均有参禅悟道的菩萨坐像,或置于佛龛之内,或置于钟塔之中,总计达505尊。从第一层到第六层的廓道石壁上,雕刻着1460幅取材于大乘佛教经典的叙事浮雕,技艺精湛,造型优美。从第七层开始,平台上逐级分布着32、24、16个钟罩式小塔,塔身上有棱形或方形格式孔洞,可以看到塔内的菩萨。顶层平台的中央是一个直径为9.9米的巨大钟罩式大塔,塔身无孔洞,据说塔内曾有金佛像,塔顶的式样也因雷击损坏而无法恢复原貌。
如此恢宏的佛教建筑是何时何人所为?意欲何为?这恐怕是每一个游历婆罗浮屠的人都会提出的问题。据考,婆罗浮屠建于公元830年左右,当时统治中爪哇的夏连特拉王朝笃信大乘佛教。该王朝的第10代继承者因陀罗王下令建造婆罗浮屠,动用了几十万劳力历时15年建成了这座没有一颗钉、一铲泥的雄伟建筑。十级浮屠隐喻了夏连特拉王朝的十代统治者在修成正果过程中所处的地位。有的学者据此将婆罗浮屠解释为佛教传入爪哇后与当地祖先的崇拜理念融为一体的产物。然而,在婆罗浮屠建成后不久,夏连特拉王朝很快就衰落了,由信仰印度教的势力取而代之。在离婆罗浮屠十几公里的地方建有规模庞大的印度教寺庙——普兰巴南。这一寺庙群有大小庙宇240座,据说其中有一些是未完工的(在普兰巴南参观时的确看到许多基座和堆放的石料)。由于这两组分别代表佛教和印度教的庞大建筑出现在同一地区且年代相近,也有人将婆罗浮屠的建立归结为与日益强大的印度教势力抗衡的产物。不过,后来伊斯兰教又传入,最终结束了佛教与印度教争雄的历史而一统天下,婆罗浮屠、普兰巴南相继被废弃。
废弃的婆罗浮屠在丛林的掩蔽和火山灰的覆盖下为人们所淡忘,经年继世度过了千年的沉寂岁月,风雨剥蚀、地震摇撼毁坏着它的容颜和躯体。直到18世纪,婆罗浮屠才为世人所知晓。一些西方人曾对它进行过零星的发掘,殖民主义的掠夺使残破不堪的婆罗浮屠雪上加霜。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占领印度尼西亚的日本人也曾对婆罗浮屠进行过发掘,据说第一层的浮雕就是当时发现的。自从婆罗浮屠重新面世之后,第一次修复性的工作是于1901—1911年由一位荷兰工程师主持进行的,并取得了一定效果。1963年印度尼西亚政府计划对婆罗浮屠进行修复,后因国内形势动荡未果。直到1971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支持帮助下,全面修复婆罗浮屠的计划才开始实施。这项修复工作持续了10年之久,工程浩大。数以百万计的石块被编号拆下,1460块浮雕得到清洗和加固,使婆罗浮屠以相当完整的原貌融入了现代社会,成为与中国的长城、埃及的金字塔、柬埔寨的吴哥窟等建筑奇迹齐名的历史遗产而吸引着世人。
婆罗浮屠重现辉煌的风姿后,不仅成为旅游者热衷的观光胜地,而且也成为信徒们参拜的神灵圣地。特别是在当地,很多信仰其他宗教的人也常到婆罗浮屠去沉思冥想,试图从这座深沉凝重的通天塔中感悟到自己所需要的真谛。甚至当地的伊斯兰教徒也从那包罗万象的叙事浮雕艺术中领悟着人生课程。这大概是婆罗浮屠本身就融入了古代婆罗门教的形式、印度教的概念、佛教的哲理和当地祖先的崇拜理念的缘故。
从十级浮屠顶层重返尘埃后,我仍流连忘返地围着婆罗浮屠漫步,旅游者的喧闹并未影响我对婆罗浮屠沉稳静谧的感受。孩子们争相通过孔洞触摸打坐的菩萨,却未惊扰它们已经修行千年的功课,它们慈眉善目,总是以一成不变的祥和表情面对每一个来访者。婆罗浮屠是一个宗教建筑,我无法从那些精美浮雕中感悟故事中的哲理,也难以领悟割断尘缘、欲念皆消的境界,但是我依然受到了强烈的震撼,这是一种文明的震撼,是爪哇古代文化创造留给现代人的震撼。千年前的设计者和工匠们,把他们超凡的智慧和鬼斧神工的技艺凝聚于婆罗浮屠,他们的初衷也许只是出于对宗教的虔诚,可他们的创造留给人类社会的却是辉煌的文明成就。